跳到主要內容區

徐瑋瑩

姓名

徐瑋瑩

English Name

Wei-Ying Hsu

職等

副教授

e-mail

dancewei@ncut.edu.tw

dancewei@gmail.com

研究室

創新研發大樓4樓402-5

分機號碼

(04)23924505 EXT.6486

學歷

2007/9 – 2014/6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2003/9 – 2006/1 南華大學自然醫學所碩士
1996/9 – 1997/11 倫敦城市大學( City University, London )舞蹈碩士
( M.A. degree in Dance Study )
1994/9 – 1995/6 倫敦城市大學( City University, London )專業表演文憑
( Professional Diploma in Advanced Performance Course )
1991/9 –1994/6 倫敦城市大學( City University, London )舞蹈學士
( BA(Hons) in Dance Theater )

經歷

1.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2015年1月-2018年12月)
2.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表演藝術研究所博士班 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

藝術社會學、臺灣舞蹈史、身心療育、舞蹈評論

榮譽事蹟

1.研究獎 2018 科技部「106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

2.2016年羅曼菲舞蹈獎 2014年臺灣教授協會第三屆優良博碩士論文獎

3.2014年新臺灣和平基金會第一屆臺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

4.2013年鄭福田臺灣文史相關係所博碩士論文獎助 教學獎 教育部

5.101-2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B類「身體覺醒與開發」,獲補助並經審查評定為績優計畫

校外服務

1.第16期《台灣舞蹈研究》期刊主編 (2021年)

2.「台灣舞蹈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108/01-112/12)

3.「國際藝評人協會臺灣分會」理事 (111/12-113/12)

校內服務

學位論文

《舞,在日落之際:日治到戰後初期臺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2014年

期刊論文

1.徐瑋瑩(2023年7月)。臺灣舞蹈藝術範式如何轉移?:以一九七〇年代雲門舞集的實踐為例。《中山人文學報》,55: 1-25(THCI)。

2.徐瑋瑩、胡民山(2021年12月)。從「戰鬥歌舞」到「劇場歌舞」:初探解嚴前後軍中藝術工作隊表演形式的轉變,以國軍文藝金像獎為例。《舞蹈教育》,19:18-28。(本人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

3.徐瑋瑩(2021年12月)。從「凝視」到「參與」:以民俗舞劇《默娘》當代劇場形式轉向為例。《藝術學報》,17(2):1-22。(TCI-HSS)。

4.徐瑋瑩(2019年12月)跳舞也能建國?:1950年代臺灣在總動員體制下的舞蹈論述以民族舞蹈、交際舞為對照。臺灣舞蹈研究。(TCI-HSS)

5.徐瑋瑩(2018年7月)「體」現中國?︰1950、1960年代威權統治下的臺灣民族舞蹈與創作能動性。文化研究,26: 9-58。(TSSCI、THCI 核心期刊)榮獲科技部「106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與2016年羅曼菲舞蹈獎助)

6.徐瑋瑩(2018年1月)《幻化表演空間的法術:「三十舞蹈劇場」魔法書之一頁》。美育雙月刊。

7.徐瑋瑩(2013年12月)。舞蹈、社會階層與文化資本︰臺灣舞蹈藝術拓荒者在日治時期的養成教育。臺灣舞蹈研究,7:165-193。

8.徐瑋瑩 (2013年12月)。舞蹈、跨域與反殖民︰從臺灣首位現代舞者林明德赴日拜崔成喜為師,考察日治時期臺灣舞蹈史。藝術與文化論衡,3:109-125。

9.徐瑋瑩(2012年06月)。當現代舞蹈藝術遇見臺灣本土文化︰以蔡瑞月舞蹈為例的藝術社會學觀察。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12:23-42。

10.徐瑋瑩(2011年12月)。打造時代新女性︰由日治時期學校身體教育探尋臺灣近代舞蹈藝術萌發的基礎。臺灣舞蹈研究,6: 72-111。

研討會論文

外文部分:

1.徐瑋瑩(2022年9月)。 ハイカルチャーと大衆文化の垣根を越えて―戦前・戦後の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の舞踊芸術の影響について(1920-1967)。労働と身体の大衆文化論 戦時下・戦後の接続の試論として。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京都。

2.Wei-Ying Hsu (2022 August) How Is the Past Applied to Create the Present: The Theatrical Dance as Cultural Identity in Response to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in Taiwan. Ulana—To Weave or Knit.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and East-West Center。

3.Wei-ying Hsu (2021, October). Learning from the West to Create "The Oriental Body": The Route and Method of Taiwanese Dancers' Searching for“the Body” in the 1980s-1990s. Dance Studies Association 2021 Conference. On line

4.Wei-ying Hsu (2020, December).Listening to the South: A Retrospection of Dance in South Taiwan from 1990 to 2018. World Dance Alliance –Asia Pacific, Taiwan 2020, “Navigating Location, Negotiating Identity”. Kaohsiung, Taiwan.

5.Wei-ying Hsu (2019, April). Bring Ritual to contemporary Dance: Preserving Traditional dances through Religious Setting in Modern Theater. 2019 Dance XChange, Philippine.

6.Wei-ying Hsu (2018, July). Two Faces of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Invading China while Dancing China. Dance Studies Association 2018 Conference, Contra: Dance & Conflict. Valletta, Malta.

7.Wei-ying Hsu (2016, Feb). Dance and Invented Tradition: The Creations of Chinese Dances in Taiwan in the 1950s. East Asia Conference for Young Sociologist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8.Wei-ying Hsu (2014, Jul). “Assimilation” through force or accepted by willingness?Discussions of modern form of dance originated in Taiwan from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2014 World Dance Alliance Global Summi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gers, France. (102-2學年度科技部補助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

9.Wei-ying Hsu (2012, Jul). Beyond the Intellectual and Conventional Learning-Experience Sharing of Body Creative Course in 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in Taiwan. Dance, Young People and Change: 2012 Dance and the Child International & World Dance Alliance Global Dance Summit in Taiwan.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中文部分:

1.徐瑋瑩(20231) 。〈「重返自我」之旅- 跨域融合的創新課程開發與學習成效檢視〉。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舉辦「從課室到社會永續:教學實踐與創新研討會」。東吳大學。

2.徐瑋瑩(202211)。〈找尋身體的原初:劉紹爐以真為美的求索〉。「島嶼辯證法」系列論壇,國際漢學平台舞蹈論壇,中山大學。

3.徐瑋瑩(20207月)。〈以藝術作為叩問日常之方法:「藝術與翻玩日常」通識課程研發與成效反思〉。2021臺灣通識教育策略聯盟暨品質策進會@高雄科大大會。線上研討會。

4.徐瑋瑩(2019年12月)。〈宗教的表演藝術化、表演藝術的宗教化:以藝姿舞集的《默娘》為例的初探〉。「連結‧溝通 ‧創新:舞蹈跨域轉化與實踐探究」2019國際研討會,台北市立大學。

5.徐瑋瑩(2019年5月)。〈繞境儀式在劇場?:以舞劇《默娘》思考繞境儀式多元化之可能〉。2019年第六屆藝術社會學研討會「日常生活美學」,東海大學。

6.徐瑋瑩(2018年3月)。〈如何跳?怎樣舞?1950年代的民族舞蹈與身體文化改造運動〉。博後新聲:中研院社會所第三屆博士後論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7.徐瑋瑩(2017年8月)。〈言說之外的困境:舞蹈創作的文化性與舞蹈批評間之張力,以臺灣為例的歷史回顧〉。第九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哈爾濱。

8.徐瑋瑩(2017年2月)。〈民族舞蹈如何可能︰威權政體中政策規範與舞蹈展演間的牽制、合謀、共舞〉。多重聲部的合鳴︰中研院社會所第二屆博士後論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9.徐瑋瑩(2016年5月)。〈威權政體中藝術創作自主的可能性︰以1950年代臺灣的民族舞蹈創生為例〉。審美的自我生成與社會構成。東海大學。

10.徐瑋瑩(2015年12月)。〈舞蹈與文化霸權︰從目標設定的位移,觀察1950年代民族舞蹈的推行機制〉。博士之後研討論,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本人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

11.徐瑋瑩(2015年05月)。〈1950年代藝文統制下的臺灣舞蹈面貌︰從官方、評論者、藝術家的論述剖析〉。藝術社會學研討會-藝術理論與社會,東海大學。

12.徐瑋瑩(2013年09月)。〈舞蹈、跨域與反殖民︰1930年代朝鮮舞姬崔承喜來台的機緣與影響〉。2013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13.徐瑋瑩(2013年06月)。〈舞蹈與反殖民抵抗︰二戰中林明德中國古典舞創作之緣起〉。眾『身』起舞-舞蹈專業之眾『生』與眾『聲』2013全國研究生舞蹈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14.徐瑋瑩(2012年10月)。〈舞蹈、社會秩序與國家治理︰再論1952年民族舞蹈運動的推行與反共之關係〉。冷戰時期海峽兩岸歷史-第八屆碩博士生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5.徐瑋瑩(2011年10月)。〈舞蹈藝術與社會道德的拉鋸︰1946-1949年間舞蹈藝術在臺灣伸根的機制-以蔡瑞月為例〉。『2011回顧與展望 百年舞蹈風華』臺灣舞蹈研究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16.徐瑋瑩(2010年11月)。〈舞蹈與國家治理術︰試論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中舞蹈的意義與重要性〉。身體的記憶與社區的交織︰在地觀點,臺灣舞蹈研究學會研討會,高雄市衛武營藝術文化籌備處。

17.徐瑋瑩(2010年10月)。〈從大眾化的「娛樂」到少數人的「愚樂」︰試論50年代民族舞蹈興起的機制與轉變過程〉。冷戰時期海峽兩岸歷史-第七屆碩博士生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8.徐瑋瑩(2009年11月)。〈記憶、創傷、認同︰以哈布瓦赫(Halbwachs)集體記憶理論分析雲門舞集之《家族合唱》〉。創新與傳承-臺灣舞蹈研究學會秋季研討會,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19.徐瑋瑩 (2009年10月)。〈從70年代臺灣舞蹈場域的形構探討雲門舞集創生的機制〉。東海大學社會系第六次社會理論研討會-社會中的藝術與藝術中的社會,東海大學。

20.徐瑋瑩(2007年04月)。〈傳承與創新之個案探討─從傳統戲曲動作到舞蹈創作小品〉。差異、認同與混雜-全球化、移民、後/殖民情境中的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1.徐瑋瑩(2006年10月)。〈《周易》中「生生不息」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中國古典舞動作形式之關係〉。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專書

1.徐瑋瑩,2018,《落日之舞︰臺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 1920-1950》,聯經出版公司。ISBN:9789570850574

專書論文

1.〈從專業到通識︰「身體覺醒與開發」課程規劃與教學實作〉收錄於《通往知識的秘徑2:如何上一堂通識課?》。通識線上文庫02,ISBN:9789869408967。2017年9月出版。

研究型計畫

1.2022/8-2024/7科技部計畫,「東方身體觀」舞作的殊途同歸?:劉紹爐與林麗珍的生命史、舞蹈哲思與實踐之比較。計畫編號:MOST 111-2410-H-167 -007 -MY2

2.2021/8-2022/7科技部計畫,藝術典範如何轉移:以1980年代台灣舞蹈藝術場域的形成與變動作探討(II) 計畫編號:MOST 110-2410-H-167-007

3.2020/8-2021/7 科技部計畫,藝術典範如何轉移:以1980年代台灣舞蹈藝術場域的形成與變動作探討(I) 計畫編號: MOST 109-2410-H-167-001

4.2019/5-2010/4 國家藝術基金會研究補助案,計畫名稱「國家文化政策與藝術創作之關係:以取材在地素材之民俗舞為探討對象」。

5.2018/8-2018/12科技部延攬博士後研究員參與齊偉先副研究員「台灣馬祖信仰的區域網絡變遷:以社會網絡-地理資訊系統(SN-GIS)探討雲嘉地區媽祖「後祭祀圈」廟際關係-(總計畫暨子計畫二)雲嘉媽祖信仰場域中廟際關係的權力與交陪分析」研究計畫,個人計畫名稱「繞境儀式在劇場:從舞劇《默娘》說明後祭祀圈繞境儀式多元化之可能」

6.2017/8-2018/7科技部延攬博士後研究員參與蕭阿勤研究員「邊境領土爭議、民族主義與民間社會:綜觀臺灣與香港保衛釣魚臺運動」研究計畫,個人計畫名稱「戰後世代的身體探索與提問:1960年代美國現代舞與臺灣舞蹈藝術間的迴旋激蕩」。

7.2017/1-2018/7 科技部延攬博士後研究員參與蕭阿勤研究員「邊境領土爭議、民族主義與民間社會:綜觀臺灣與香港保衛釣魚臺運動」研究計畫。個人計畫名稱「不中不西、又雅又土:1970年代雲門作品中的中國體現、鄉土回歸與抽象現代」。

8.2017/8-2018/7 教育部辦理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計畫(放棄此計畫,選擇同年度科技部計畫)

9.2015/1-2016/12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學者計畫案「民族化、鄉土化、大眾化:政權轉換與戰後初期到1950年代臺灣舞蹈藝術的變遷

教學型計畫

1.2023/8-2024/7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重建「藝術與社會」課程教案、教法對學習投入度的影響。

PGE1122724

2.2022/8-2023/7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藝術與翻玩日常」2.0版:重建教材、介入評量尺規檢驗感性與智性的學習成效。計畫編號:PGE1110389

2.2021/8-2022/7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玩表演、動身體、解文化」:融合感性與理性的創新課程設計與體驗式教學歷程探索。計畫編號:PGE1101160

3.2020/8-2021/7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藝術與翻玩日常』:表演藝術課程創新設計與學習歷程探索」。計畫編號:PGE1090623

4.2013/2-2013/7 教育部101學年度第2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B類「身體覺醒與開發」,獲補助並經審查評定為績優計畫。

瀏覽數: